京畿问政网(WAP手机版)
首页 > 教育视点

选贤莫唯学历论

作者:孔自林  来源:中国贸易报  查看:1878
    又到一年高考时。

    当莘莘学子厉兵秣马、全心备战之际,近期一则有关“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”的新闻,成为广大考生及家长茶余饭后的热议。据人民网5月23日报道,“近日,有网站发布‘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’,曝光了国内210所不具招生资格、没有办学资质、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,北京为虚假大学的高发地。”

    消息即出,痛斥虚假大学的声音不绝于耳,讨伐“野鸡大学”的檄文也占据头条。热议之下,冷静思考,这种非典型现象的发轫与肆虐,表面上看,是一些非法机构与群体唯利是图之举,但深入分析,却是当下“唯学历论”大行其道的变种。有需求,就有市场,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亘古不变的道理,哪怕是不择手段,铤而走险。而正是当今社会“唯学历论”的生态土壤下,最终孕育出虚假大学、野鸡大学的种种恶果。

    古往今来,虽然人们都在倡导选贤与能,唯才是举,德才兼备,但是,或许是品德与能力的衡量缺乏具体标准,抑或是考核机关缺乏足够的耐心,抑或是社会整体浮躁之风所致,“有文凭好就业”、“高学历高薪资”等思想已经在众多学生和家长脑海中浸润已久,刻骨铭心。正是这种思想的作祟,让人们对文凭孜孜追求,对学历趋之若鹜,从而给虚假大学、野鸡大学的疯长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和源源不断的养料。

    归根结底,这种畸形就业观的形成,我们的主管部门和考核机关责无旁贷,甚至有始作俑者之嫌,而作为学生和家长,只是削尖脑袋,被动地去适应,其背后,更多的是无奈。虽然英雄不问出身,但在考核招聘之时,“名校”、“学历”作为最直观的硬件,无可非议地成为最重要的砝码,“能力”作为看不到摸不着的软件,很多时候却遭到漠视。有的单位,甚至对“985工程”、“211工程”、“普通院校”等选择上分门别类,薪资上明码标价。长此以往,唯学历论的选贤观就水到渠成。

    不仅如此,同是学历证书,国民教育与非国民教育在很多方面也不可同日而语。所谓国民教育系列,是指国家承认学历,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;非国民教育系列,是指民办高等院校,依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》向学员颁发的证书。以国家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为例,非国民教育的学生便被无情地挡在了门槛之外,是否能一视同仁可见一斑。

    针对这种怪现状,早在2013年4月,教育部就下发了《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》,“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、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,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”。但实际上,院校歧视、就业歧视的潜规则,不但没有销声匿迹,相反还愈演愈烈。近期,我国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一纸诉状,将教育部告到公堂之上的案件备受社会关注,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对此开庭审理。案情的起源在于,陈世清先生在拟申请博士学位与应聘北大清华教授时,原有学历证书被视为非国民教育,不予认可等等,但对于为何不予认可,为何被拒之门外的法律依据,他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给予自己一个充分的、科学的、公开的解释。

    说到院校歧视,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,长期以来国内职业教育“姥姥不疼舅舅不爱”的境遇。对此,河南一高级工程师孔某的离奇遭遇,与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如出一辙。虽然孔某现在的职称是高级工程师,却在临近本科毕业时,被省教育厅学历认证中心认定孔某的专科毕业证为非国民教育,不予认可,致使孔某本科毕业后,无法拿到国民教育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。孔某无奈,2012年回头报了成人高考专科和一年制中专(中专毕业证已发),孔某在今年即将获国民教育专科毕业证前,要专升本学校补发2012年孔某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,学校却告知超过两年不能补办。致使孔某教育数年来付出的时光与汗水毁于一旦。此情此景,不仅是非国民教育的悲哀,更是国内唯学历论教育大环境的悲哀,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在倒退的典型示范。

  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德国特有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享誉世界。统计显示,只有约40%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德国中学生进入大学,而60%选择参加职业教育,且丝毫没有低人一等的观念,甚至毕业后待遇还好过大学生。即便不用照搬照抄,但对比国内职业教育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的鸡肋现状,或许我们应该有所启发。

    可喜的是,5月10日,首届“职业教育活动周”在京举行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: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,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,促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,努力弘扬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,尽快形成“崇尚一技之长、不唯学历凭能力”的良好氛围。此举向社会发出了提振职业教育的强烈信号,或许能从根本上纠正“唯学历轻能力”的社会风气。如此看来,我国职业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。

    历数早年高等教育,不唯学历论英雄的例子比比皆是。以国内大学的翘楚北京大学而言,早在蔡元培掌舵时,就聘请24岁中学毕业的梁漱溟,教授印度哲学;同时还将26岁中学肄业的刘半农聘为北大教授。虽然时移世易,今非昔比,但“不唯学历论”的光荣传统和用人标准,是否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呢?

    长才靡入用,大厦失巨楹。要想做到选贤与能,唯才是举,当树立“英雄不问出身,人才不唯学历”的用人观念,如此,方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
 

 

  


(A)http://www.chinatradenews.com.cn/founder/html/2015-05/26/content_59699.htm?div=-1

(B)http://www.chinatradenews.com.cn/founder/html/2015-05/26/content_59690.htm?div=-1

上一篇:京畿问政网开展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
下一篇:禹城实验中学:四举措助推养成教育
联系我们|法律声明|关于我们|广告服务|诚聘英才

京畿问政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@2008  All Rights Reserved

投诉监督电话:010-53606918

传真电话:010-58126708 纠错邮箱:news06@cntv.com  京ICP备16017009号-1